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全国各地协会搜索:
搜索

河源日报12月11日老人与鸽(高会长)

时间:2009-12-12  来源:  作者:   发布人:hyxgxh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高芳芳/文  冯晓铭/图

前言

      一说起信鸽,今年55岁的高仕彬总是滔滔不绝。从12岁学习饲养信鸽开始,他和信鸽之间已经有了43年的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学术研究,信鸽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11月24日,广东第19个市级信鸽协会--河源市信鸽协会成立,作为会长,高仕彬兴奋不已,他说:“我也就爱好信鸽了,能和一群爱好相同之人一起竞赛研究,其乐无穷!”当天下午,记者有幸与高仕彬面谈,在他的引领下,展开了一段探秘信鸽的神奇之旅。

 

    “还记得上小学时看到我们村里一个人养信鸽,好神奇,让它们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就去拜师学艺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一迷就迷了40多年。”高仕彬回忆道。

     从父亲的朋友处要来两只信鸽

   高仕彬1955年出生在连平县忠信镇,他回忆说,小时候老家有一条街道,两旁约30~50米远的柱子上都是专门为信鸽准备的鸽舍,每逢集市,很多喜欢信鸽的人聚集在这里进行经验交流。那时,他每逢集市都会到此观察信鸽,并且仔细听养鸽人对信鸽的评论、怎样对信鸽进行训练等等。“有一天,我在集市上看见父亲的一位好朋友在卖鸽子,于是就问他能不能送给我两只。由于那时一只普通的信鸽都要5角钱(那时一只鸡蛋才3分钱),好的卖到1。5元,所以他没答应。以后我每次到集市上只要看见他就去找他要,后来他看见我对信鸽十分感兴趣,也受不了我的软磨硬泡,就送了两只给我。”高仕彬回忆道,“我对这两只鸽子细心照顾,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

偷偷将自己的粮食留给信鸽

     据高仕彬介绍,在他祖母的老家,有一位70多岁的国民党退役军人,以前在部队里是专门饲养、训练信鸽的,所以,高仕彬就专门找到他,跟着他学习如何饲养、训练信鸽的技巧。后来,那位退役军人被他对信鸽的痴迷精神所感动,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所有经验都传授给了高仕彬。

    “那时候,生活还很困难,粮食都要赁票买,没有多余的粮食喂鸽子,我自己舍不得吃,偷偷将粮食留一点喂给它们,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让鸽子自己出去找吃的。”高仕彬说。就这样,高仕彬跟信鸽的感情日渐加深,经验也在慢慢积累,后来信鸽就被他养得越来越好。

   读高中后不得已放弃饲养信鸽

    1969年,高仕彬开始上高中,由于离家比较远,所以高仕彬开始住校,每周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心爱的鸽子,于是,就拜托领居家的一个小弟弟帮他照顾。有一次,小弟弟生病发烧,一周都躺在病床上,忘记了把鸽舍的门打开让鸽子自己出去找吃的,结果 ,等高仕彬回家打开鸽舍看望信鸽的时候,眼前的情境让他目瞪口呆:10多只鸽子,只剩下3只奄奄一息,其他的信鸽都饿死了。因为自己没有时间照料它们,不忍心让鸽子继续跟着自己受苦,高仕彬决定将剩下的3只全部卖掉。

    两只信鸽3年后拖家带口飞回家

    1972年高中毕业后,那时已经有3年多没养鸽子了。但是,他一直保留着鸽舍,没舍得拆除,忽然,有一天他发现鸽舍里来了4只鸽子,很奇怪,自己已经好几年没养鸽子了,怎么鸽舍里突然会有鸽子。他走过去仔细一瞧,发现其中两只就是自己几年前卖出去的其中两只,另外两只就是它们的孩子。“可能是新主人对它们不好,或者受了什么惊吓,所以拖家带口跑回来了,见到它们我特别兴奋、激动,于是又继续饲养起信鸽来。”高仕彬说。

   结婚后,高仕彬分到了6楼的一套房子,楼顶的空间就被高仕彬充分利用,用来建造鸽舍,后来发展到了80多只。“那时我业余时间大部分都在饲养信鸽或者是研究信鸽。都没有时间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了。”高仕彬开心地说。

没有信鸽感觉生活缺了点什么

     高仕彬于1993年从韶关来到河源,来河源之前,他是韶关信鸽协会会长,那时他养了80多只信鸽,因为不方便带,来河源之前,无奈之下都送给亲朋好友了。来河源最初的两年,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再碰信鸽,不爱打麻将又没有其他爱好,那两年感觉生活中总像是缺了点什么。于是他又返回了韶关,从朋友那里带回一对信鸽。

“记得我在韶关的时候,有一次比赛是从浙江金华-韶关,空间距离是1000公里,我的一只母鸽得了第3名,当时我们放飞了200只,在有效期飞回的只有5只,我的这只得第3名,所以,我对它宠爱有加,再次回韶关决家寻找信鸽时就特地将它的后代带回河源。让它们在河源安家、繁衍后代。这两只鸽子个头大,脖子粗,砂眼,羽毛雨点,非常漂亮,现在它们其中一只也已经飞过500公里了,直到现在这两只鸽子我还一直作为种鸽养着,它们的后代个头都比较大,品种很好。”高仕彬说。

 

延伸阅读

一只优秀信鸽是这样练出来的

   如今,在河源市信鸽协会的楼顶上饲养着大大小小的50只鸽子,有白色,黑色,灰二线,雨点色等等,说起它们,高仕彬如数家珍。

   饲养在主里的鸽子身份不同,有台湾海基会赠送的,有北京信鸽养殖中心送来的。。。如何区分它们也是一门学问。在中国,信鸽都要求佩戴足环,足环上都标有年份编号,记录着鸽子的出生时间、归属地等个体信息。有的鸽子腿上还套有电子环,在电脑的感应器上一刷,鸽子的详细信息就出来了。这些都是国家为了信鸽竞赛而设定的,这样方便确认哪只鸽子得奖,从而不会出现混乱。

     信鸽竞赛确实有趣,把一群参加竞赛的信鸽带到比赛的起点,然后放飞,这群信鸽会神奇地找到“回家”的路,练就这样的本领靠的是养鸽人平时点点滴滴的培育。“一般来说,我们培育信鸽,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种’二‘管’,三‘训’,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高仕彬说道。

  “种”就是配种。为确保信鸽的品性良好,要把上一代的优秀基因结合到一块,这需要不断地实验,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培育过程十分艰辛而漫长,需要不断尝试不同配种,一般需要8年的时间,有时甚至更长。

“管”就是管理,卫生、防疫、营养等都很关键。鸽棚每天要打扫一次以保持干净,而且每周要交叉使用不同的消毒液喷洒,以打破病毒细菌的抵抗性。信鸽饮用水也要注意添加一些高锰酸钾、醋、氨基酸等,这样能杀掉寄生虫。营养方面,比便搭配一定要合理,而且要根据季节变化而不同。

“训”即是训练。一般来说,幼鸽28天“断奶”出笼,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跟着“父母”在家的上空练习飞翔,并且认识自己的家。第二个月,以家为中心,在3公里至5公里的范围内,把幼鸽从东南西北四个角度分别放一次,让他们认谁家这个中发号施令;第二次放是10公里;然后30公里、150公里、300公里,加倍扩大这个范围,慢慢地它们就认准“家”这个方向了。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