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凯撒
发表近20年前林云达先生与姜晨光先生,两岸关于赛鸽之论战的论述,二位大师虽已仙逝, 回顾依旧可使当今鸽坛借用! 汤兴光 我爱凯撒 两岸关于赛鸽之论战 林云达 原文:从赛鸽进化的角度来说,进化到高品质阶段的赛鸽适合超远程,方处于低品质阶段的赛鸽适合短中程。因此识别什么品质鸽适合什么距离赛,才是最重要的。 最新的研究表明,一羽赛鸽的最远翔距,可以从赛鸽的眼砂上找到。超远程赛鸽,中远程赛鸽,短程赛鸽在眼砂结构上的差别是泾渭分明的。 ......今天(南86-25994>鸽眼图片已昭示天下,不知那位愿意多事的鸽友。可以带着这幅图片遍访欧洲的养鸽名家,寻觅海外万千的赛鸽名血,笔者可以说决找不到达到这种进化程度的鸽眼,这是中国超远程赛鸽独有的鸽眼砂结构。 说明: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进化到高品质阶段的人适合马拉松,方处于低品质阶段的人适合百公尺。把姜先生的高论公式套在万物之灵的人类,演算出来的答案足以令人喷饭。一位十项运动获得金牌的选手,他的各种单项成绩未必是该项目中的佼佼者,如果在十项运动的领域里,可以肯定他是"高品质"的,跳出十项运动的范围则未必。参加世界赛的中国乒乓球选手均属一时之选,这批乒乓球选手是"高品质"当无疑义,但是若把这批选手派赴篮球场,则其品质必须重新定位。以人比喻鸽子固然不恰当,但可以显示出若没有界定范围,划出客观标准,鸽子品质的优劣又如何定位? 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定出客观的取舍标准,在标准之上的肯定它在这个范围内属"高品质",反之则为"低品质"。一羽参加超远程比赛屡次入赏的鸽子,虽然它在中短程的翔绩不怎么样。但我们肯定它是高品质的超远程鸽;另一羽在超远程比赛表现平平,但是在中短程翔绩突出的鸽子,我们也得肯定它是一羽中短程的高品质鸽。如果有一羽中短程快,超远程也领先归巢的鸽子,则我们赋予它全能鸽的品质肯定。挑出一羽鸽子的特长给予品质定位,如此才不会含糊笼统。否则,若姜先生:"超远程鸽是高品质鸽,短中程鸽是处于低品质阶段"的说法成立,那么父子两代埋首作育铭鸽无数的比利时国宝级人物詹森兄弟,历经数十寒暑辛苦培育的詹森鸽系(Janssen strain)岂不正符合"方处于低品质阶段的赛鸽适合短中程"的品质定义?养过詹森鸽系的人都知道詹森鸽在各地中短距离飞出难以计数的冠军,被公认是中短距离赛的霸主。而这样一个举世肯定的鸽系,却属于姜先生设定的低品质阶段赛鸽的水平,岂不叫人纳闷? 处于激烈竞赛的环境中,台湾鸽友想尽法引进国际一流记录鸽投入比赛,经由实战淘汰去芜存菁,品质已大幅提升。然而,根据姜先生高低品质的定义,台湾最远的放飞距离陆地不超过400公里,海上目前尝试到500公里,台湾鸽友再怎么用心也不可能跨入高品质赛鸽的门槛,因为台湾没有超远程的放飞环境。但是,若据此判定台湾赛鸽都是低品质鸽正确吗?相信绝大部分台湾鸽友都不会同意。 赛鸽眼志学的研究不是始于今日,在可见的将来也可能不易获致定论。"从眼砂结构就可辨别何者是超远程鸽,何者是短程鸽",我不否定鸽友中有此异能者,也不反对养鸽者随个人志趣从各个角度探究信鸽之谜。但是。姜先生很自信的铁口直断,给鸽眼下定义,若所论是真则已,否则以管窥豹只见一斑。用瞎子摸象的心态剖析鸽子身体结构的一部分,和以客观事实去认知鸽子的全貌,我是宁愿选择后者的。 。 听姜先生斩钉截铁的语气可以感受到<南86-25994>一定是一羽非常杰出鸽子(附注:南86-25994黑斑雄鸽,为南京王茂生鸽友作翔,l987年至1990年实飞翔距9150公里,最佳赏历为l989年2000公里(嘉裕关一南京)13位和1990年2000公里(酒泉一南京)85位。该羽鸽子刊于同期翱翔封底......,该鸽于参加91年春季2000公里放飞时迷失,未返)。但是姜先生忽略每位鸽友对鸽子鉴赏的角度不同,要求的层次不一,"寻觅海外万千的赛鸽名血决找不到达到这种进化程度的鸽眼",这样把话说得满满的实在危险。那一天真碰上这么一位吃饱没事干的鸽友找到比(南86-25994)更"高品质"的鸽眼时姜先生又如何自圆其说?据我所知姜先生从未踏出中国,没有亲自访遍世界名舍,看遍天下铭鸽,怎知道国外没有比<南86-25994>更优秀的鸽子呢?况且用一只鸽子来举证眼砂理论不嫌太单薄? 前面说过鸽子品质高低的定位,如果<南86-25994:>只是一羽进化的超远程鸽,但是在没有超远程赛的国度,其价值何异于粪土?我把话说得这么难听并不是特意否定这只鸽子在超远程赛的价值,我只想强调"毕竟眼睛只是赛鸽身体结构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而已。姜先生有空不妨翻阅手边的国外鸽讯,比较比较鸽子照片旁边登录翔绩多呢?还是鸽眼照片多? 原文:1985年,南京P000公里竞翔,数千羽赛鸽放飞咸阳,从咸阳回归的高速鸽中,有几羽紧接着又参加了2000公里超远程玉门竞翔,结果咸阳冠军鸽夺得玉门八奖,成阳七奖夺得玉门亚军,咸阳十奖夺得玉门五奖。这说明高速鸽就是高速鸽.培养短中程鸽并非就等于培养高速鸽,把培养短中程鸽与培养高速鸽混为一谈是个极大的误区。认为马拉松鸽肯定就是慢速鸽,实在是一个误解。 说明:超远程鸽在中短程入赏的情形是常见的,但是若因此认为超远程鸽在中短程的赛距,会飞得比中短程鸽好,那将是观念的误导。l985年南京1000公里竞翔入赏鸽也在玉门超远程的比赛入赏这个事实只能看做整体的一部分,更客观的求证方式应该是统计所有参加中远程归巢再参加超远程鸽的总鸽数,然后分析入赏比率才真。为说明这逻辑观念,我得再回到田径上举例说明。 站在奥运l00公尺决赛跑道上的八位选手,除了头发肤色不同,其余身高体重到体型特征几乎近似。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一百公尺的短跑比赛,只有配合这样的特质才有夺标的机会。换到马拉松的跑道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体型特征和类似的特质。从田径场上所见可以归纳一个结论:长时间在固定的比赛环境中会出现同质化现象。 一百公尺金牌可能也获得二百公尺金牌,马拉松选手也可能是五千公尺的金牌得主;但是一百公尺金牌不一定能在马拉松比赛入围,马拉松冠军也不容易闯入一百公尺决赛。为什么?因为l00公尺和200公尺质近,百米和马拉松质异,原有的优势条件在质近的比赛中尚存,而在异质的竞争环境中丧失。 赛鸽本来就是竞速的。短距离求快,中远程也是求快,到超远程还是求快。所谓快慢是因"对象"而产生。一次短距离高挡的比赛.飞入前十名的快鸟,后面的我们称慢鸟。一次超远程的比赛,入赏前十名的我们还是称它们飞得"快",并不因为是超远程而说它慢。我说马拉松鸽的是慢速鸽这是与中短程鸽对应的结果,姜先生您若不同意这个对比的结论,不妨翻阅《翱翔》l991第一期1-3页迎亚运江苏省信鸽比赛l000公里、2000公里的入赏翔速。l000公里冠军分速是l490.90米,2000公里冠军分速是354.59米。l490和354谁快谁慢?谈赛制肯定马拉松鸽是稳定鸽,耐力鸽,慢速鸽,这难道是一种误解? 原文:云达先生说:"只有选择国际习惯的比赛方式所飞出来的实力才更能获得国际鸽界的肯定,否则只是光喊冲出亚洲飞向世界的口号,而不落实竞翔制度的改革创新,中国信鸽的前景又准那里? 鉴于中国的国情(协会工作,运输条件,报到条件,赛鸽数量等),中国目前实行不了国际习惯的比赛方式,中国希望自己的鸽王能被国际上承认,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鸽王暂时不会被国际上承认。但是否被国际上承认鸽王,不是中国鸽友竞翔的目的,中国鸽友竞翔的目的是追求赛鸽品质高速度的进化,培育出更高品质的赛鸽。追求的是永恒的进化,而不是某一时期的鸽王。 这一目的是否达到,请将中国信鸽现在的竞翔成绩和十年前的竞翔成绩进行纵比,或者将中国信鸽现在的成绩与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竞翔成绩进行横比。谁都清楚中国鸽友的目的是否达到。 *如果说中国赛鸽的竞翔制度是为了获得国际鸽界的肯定,那么是需要落实竞翔制度的改革创新。 *如果说中国赛鸽的竞翔制度是为了培养更高品质的赛鸽,那么当今翱翔蓝天的高品质赛鸽群,则说明现行竞翔制度是最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 *如果说中国的赛鸽竞翔需要按照别人的方式,"才能获得国际鸽界的肯定",那么确实是"中国信鸽的前景又在那里?" *如果说中国赛鸽的竞翔是为了培养更高品质的赛鸽,那么当你面对着一大群名列世界竞翔分速前茅的中国赛鸽,你一定会说: 中国信鸽的前景闪耀辉煌。 说明:姜先生浓烈的中国感情可以感受到,但既要论事就必须求真,情绪化的结果即使快意一时终究于事无补。从海峡的这一边看大陆,当然不会比姜先生站在南京五台山看得仔细,但是,在台湾可以看到中国的全貌,对大环境大潮流有敏锐触角,却不是赢置身金陵可以洞悉的。身在庐山不知庐山真面目,彼此见解的差异,其实只是身处山中和置身山外所见不同而已,不足为怪。 我不知道公元2000年时中国会把信鸽活动定位在哪里?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办什么形式的比赛?我之所以说"只有选择国际习惯的比赛方式飞出来的成绩才'更'能获得国际鸽界的肯定",这样的话是因为中国的信鸽杂志媒体一再高喊"冲出亚洲飞向世界"的口号,包括《翱翔》杂志也不例外。这个信息显示中国信协欲带动风潮的积极作为,因此倡议建立国际鸽舍,开创多元化比赛制度等观念。国际鸽舍成立后,饲料、鸽药、鸽车、鸽钟以及成绩计算等一切比赛作业,若都采用中国传统的模式,国际鸽友要参加这样一个国际比赛,将因不了解而无所适从,甚至怀疑比赛的公平性而裹足不前。"飞向世界"当然要和国际鸽界沟通要积极建立国际鸽舍比赛的国际规则,要获取国际参与国的共识进而得到肯定。飞向世界的捷径只有赛距国际化,作业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不这么做的话,飞向世界顶多只是没有生命的四个中国字而已。至于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务实的做法,或者考虑现实环境,阶段性逐步完成变通的措施,是否有损中国的民族自尊自信?我始终没有这样的念头。 姜先生说:"欠于中国的国情,目前实行不了国际习惯的比赛方式"。我想这只是姜先生个人的看法,别人可不一定这么认为。根据个人三次走访大陆,接触信鸽各阶层领导,其中不乏思想积极的睿智领导者。今天谈国际赛制,谈国际鸽舍并不是实行得了或实行不了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值不值得的问题。想当初中国还不是以忐忑不安临渊履薄的心情承办亚运?现在说要办奥运每个人都说好,办不了的声音不再耳闻。中国信鸽要建立先进的赛制,提升竞翔的品质,这是目标,要达成目标的方式,当然不可能无视于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可以分项分段分期完成。其实中国信鸽会往超远程发展,中短程赛暴露环境,制度和人为变数的缺点,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鸽舍间的空中距离差异,归返计时的不精确,归返报到作业欠缺科技化,放飞运输设备的低效率等都是举办中短程赛必须跨越的问题。与其花大笔人力物力吃力不讨好,不如干脆延伸赛距避重就轻。然而,信鸽竞翔的基本问题一朝不克服,信鸽竞翔的科技设备和观念一朝不建立,信鸽的发展就会停在原地踏步。一殊逃避的结果,十年二十年后回首,中国信鸽将还是今天这个模样!开展中国信鸽新赛制的做法,有先进国成功的轨迹可寻,并不是下猛药孤注一掷,何况历史上知其不可为而为成功的事例很多。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想不想去做又是另一回事.西谚云:"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你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 鸽王的评选只是翔制的一环,评选中国长中短程鸽王的意义,是在合理的赛制下让好鸽出头。国际肯定鸽王的同时,也就是认同这是一个公平客观的比赛制度。鸽王年年产生,并不是只有某一时期才有鸽王经由年年的评选,鸽质的进化悄悄提升,姜先生把鸽王制度的精髓和鸽质进化,品质培育等,强行划分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十年前的中国竞翔成绩和十年后的竞翔成绩相比,进步是应该的,这个进步如果比别人在相同时间内努力的结果更好时,才能算是真正的进步,这才是纵比的真义。至于将中国现在的竞翔成绩与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竞翔成绩进行横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计算方式,这种没有基准点的横比,若用来激励自己倒也无可厚非,若据此认定中国信鸽已领先世界水平,我也不便再说什么了。 中国赛鸽竞翔制度的改革创新,基本出发点不外为广大的信鸽爱好者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了获得国际鸽界的肯定"是过程,是手段,当然不是最终目的。姜先生把手段当作目的情绪化的假设,徒然使单纯的事情变得复难。其实,中国信鸽领导者在推动迈向国际化的同时,早已看清前景,否则又怎会倡议"冲出亚洲,飞向世界"的方向目标?中国有很好的竞翔条件,中国可以创造出优秀的良种,中国的前景确实闪耀辉煌,但是,那必须是在良好的赛制下进行,有科学养鸽的基础,有科技仪器的协助,有一流的硬体设备,还得有具备新时代知识的鸽友,才能结合成一个完美的竞翔社会。 其实,台湾鸽界也极需突破创新,在台湾也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在自顾不暇之余跨海侈谈大陆信鸽,显得狗抓耗子多管闲事。基于对信鸽本质的体认,基于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理想信念支持我做某些事,包括实际赞助上海,无锡,南京500公里到1000公里的中短程多关赛。我期待信鸽美景的到来,而现在,我正感觉到它逐渐接近! "我爱凯撒,但我更爱罗马"。凯撒大帝被刺时布鲁特斯面对罗马民众如是说。布鲁特斯此刻也在我心深处呐喊:姜晨光先生,我爱你这个朋友,可是,我实在不能没有真理!阿门!
|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