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鸽子醉爱一生的王世襄
作者:冯永昌 中国传统鸽不及食用鸽 王世襄十岁开始养鸽,而且一开始便得到高人指导,因为家里负责照顾鸽子的,是曾经在王府任职鸽佣的老师傅,难怪王老对鸽子是玩得精也懂得多。他一直养鸽养至五十年代。"三反运动"蒙受冤狱之后,身心因为受到严重打击,于是遣散鸽群,不复养鸽。尽管停了养鸽,至今王世襄还自认是一名"鸽痴",对鸽子的钟爱程度,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醉爱一生";但是,他并不是什么鸽子都喜爱,能令他朝思暮想的,只有中国的传统鸽,又称观赏鸽。 "我看电视,中央台第一套节目开播时,从升国旗开始,非常庄严。完了,就是大好河山,再接下去便是长城,这都是中国的国粹。然后,远远有只鸽子飞来,越飞越近,仔细一看,这只白鸽原来是食用鸽'香港杂交王鸽',尖头长嘴,长相丑陋。这对我们心理上是一种伤害。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鸽子你不用它上镜头,竟然弄一个次货,这对我们是一种侮辱,心理上我接受不了。"当王老重述他数年前看电视的这一段不快经验时,他的表情、动作还很激动。他为这件事曾经找电视台的负责人理论,不过他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因为他知道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鸽子是门外汉。 王老说现在年青一代只认识两种鸽子--灰色的和白色的。灰色的是信鸽,白色的是食用鸽。电视画面中陪伴美女出场唱歌,隆重庆典仪式中放飞象征和平的白鸽便是食用鸽。至于什么是观赏鸽和中国的鸽子,很多人根本不懂,还讲究什么鸽子的花色、形态?在街上找一些年轻的北京人来问,他们可能也没这个知识。 养鸽背后藏一门学问 九十年代,王世襄把《明式家具珍赏》《明代家具研究》《古代漆器》《谈葫芦》等等有关家具、文物的书都完成之后,便开始编写自己儿时游艺的书,而且越写越起劲。 "写这些书太容易了,都在肚子里头,不用查书;而且写得很高兴,又回到那个时代。蝈蝈呀,鸽子呀,我都一一要把它们写出来。" 王老在十年前开始,每逢鸽子墟期便拉着摄影师出入北京大大小小的鸽市,想为世界上中国独有的鸽种留一些照片,好把观赏鸽讲究到绝对标准面相呈现到现代人的眼前,让他们一睹中国鸽子之美及认识到传统养鸽背后蕴藏的一大块学问。结果,花了功夫去找,心里的恐慌却更大,原因是鸽种已经减少到只剩下几种。每次到鸽市,来来去去只得几种花色;而且颜色、形态都不对,比起他养鸽的那个时代,实在差太远了。 胡同里回荡鸽哨声 按故宫的规定,收藏品如未经发表的,外人不可能拿它们来编画。曾经发表过的,每一张120底片索价八百元人民币。王老开声去问,他们倒是给了他一点面子,只按一百元人民币一张计算。王老二话不说便自掏腰包把八册共二百二十张画连初稿全拍了下来。他心里想,这么冷门题材的书,出版社不一定愿意出这份钱,这笔开支由他们自己出好了。《明代鸽经•清代鸽谱》一书两册,便是经过这么一番转折,在偶然得到的一个机会下才能完成的作品。王老的序言曾云:"今甫脱稿,竟蒙不惜耗资影印全部彩图,兴奋感荷,难以言表。不禁为之手舞足蹈,欢喜无状也",寥寥数语,生动地描述了王老对此书的期盼及那种失而复得的欣喜心情。 二月的北京,位于宋庆龄故居博物馆,可看到观赏鸽放飞的情形。那是一个天蓝得发亮的大晴天,群鸽一哄而上,在四合院 瓦顶上盘旋飞翔。鸽子身上发白的羽毛,配合阳光的照射,一闪一闪的就如银光般闪耀着,围观的人游人由衷的发出一阵阵选叹。 在故居博物馆义务照顾鸽子的郑永祯先生,本身也是一个观赏鸽"鸽痴"。他在院子里不停挥动着一根竹竿,竹竿的另一头绑了一条长长的红布,指挥着飞盘的鸽子不要那么快便落下,好让鸽哨朗朗之声在院子里继续回荡。郑先生特别叮嘱不要选在天阴大风的日子来看鸽子放飞,否则看不到群鸽在太阳底下闪耀悦目的毛色,也欣赏不到鸽哨在空中发出的美妙交响乐。风速、风声都会把"21眼"的高吭清脆、"捧月葫芦"的饱满雄浑打个折扣,高低音便不那么容易分辨出来。"21眼"、"捧月葫芦"是众多鸽哨之中的两个品种,王老亦曾经为这一块独特的北京传统文化,写成了《北京鸽哨》一书。 后记:"凡是中国美好的东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去保存。"这是王老身体力行的一个信念。他保护鸽子的决心并不仅止于《清宫鸽谱》和《北京鸽哨》的出版。信的内容全都是他写信希望重视和保护中国的鸽子,使这中国的物种免于绝灭。 看过中国的鸽子,相信很多人都会爱上它,愿意为它的生存出那一份力。 (取材于《明报》) |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