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NEWS CENTER 新闻搜索:
搜索

林先锋生,那边的日子不寂寞

时间:2005-08-23  来源:  作者:中国信鸽协会   发布人:admin  
分享到:

    看到今天第三期《中华信鸽》上,林云达先生辞世的讣文,正沉浸在国家赛放飞的兴奋中,犹如晴天突降的冰雹,刹那间我的心紧缩、发颤,同时又深感惭愧和内疚......

  与林先生结识八年,其间数次往来,有三次让我今生难忘。

  1997年1月,第25届国际赛鸽联盟大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信鸽协会打破重重阻挠,胜利加入国际鸽联,实现了中国30万鸽友多年期盼的夙愿。我和天津信鸽协会副主席宋智海、北京鸽友黄剑有幸经历了这一伟大的时刻,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就在这次会议期间,认识了林云达先生和台湾赛鸽名家赖铭涺先生及今日稳拿国际信鸽事业(天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傅柏松先生。

  记得是我们获得国际鸽联席位的第二天,大家都很高兴,林先生请我们吃饭表示庆贺。因头天郭萍女士已安排好,让她的先生威廉姆驾车陪我们去游览瑞士首都泊尔尼,只得约在当天我们回来后的傍晚6点。

  头次出去,对什么都好奇。瑞士宜人的风光,好客的人情,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钟表......竟让我们流连忘返未能按时赶回。等我们回到巴塞尔已是夜幕降临的万家灯火,而林先生还在等着,真让我们难为情,唯有连声道歉。那年林先生49岁正值壮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儒雅、博学、热情、奔放。

  林先生和我们相会在欧洲,大家虽是初识,但谈起鸽子来都无拘无束,他谈到台湾的赛鸽、赛制,让我们受益匪浅。回想起那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林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大会闭幕了,我和黄剑、智海要到比利时、荷兰、德国去看鸽子。林先生亲来送行,并赠送大会精美会刊和印有赛鸽的冬夏两用马甲给我们留作纪念,大家握手告别,互道"珍重"。

  第二次见到林先生,又是在异乡他国。那是在1999年初,国际鸽联第26届大会在英国黑池召开,我和河北的刘兴科内蒙古的樊荣以及再次同行的黄剑等。在鸽展上见到林先生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们亲切拥抱。他把他的爱子介绍给我们认识,说带儿子出来看看、开开眼界。我说:"林先生的养鸽大业后继有人了。"说着我们同声大笑。

  最后一次见到林先生是在半年前的上海。去年12月,第20届全国优胜鸽品评暨颁奖大会在沪举行。11日中午上海市信鸽协会老年鸽友联谊会小聚。那天上午大会没有什么安排,我和宋智海、刘兴科、樊荣在周渊家看鸽子,便一块前往天天渔港。见到丁培新、曹桂发、许建琳几位老先生,和那天作东的冯永昌先生,这时才知道林先生稍后也到。一会林先生和顾澄海来到,当我俩互致问候时,他知道我已在原单位退休,让我把现在上班的省社体中心详细地址告诉他,当时立即记下。那天下午因有一项活动我们都要参加,便提前离席,未能多叙,没有想到竟成永别。
  林先生英年早逝,就这样突然走了,让人痛感惋惜,而我则更感惭愧。林先生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文人。我因在中鸽协新闻委员会挂一虚名,又曾在新闻单位工作,前几年每次与林先生见面,他都向我约稿。可时至今日我一字未写,而林先生编写的《稳拿手册》、主编的《科学养鸽》都一册不拉地按时寄来。

  在2002年青岛全国信鸽工作会议、新闻委员会的座谈会上,委员们希望各家期刊每期都能给所有的委员寄一本。此后不久,新闻委员会的同仁们便如愿以偿收到《科学养鸽》,可见林先生对中鸽协新闻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

  《科学养鸽》整齐地摆在我书柜里;最新一期有林先生"2005年元月10日"签名的《稳拿手册》就在我的案头;写这篇悼文时,我又把林先生在瑞士赠我的那本第25届国际赛鸽联盟大会会刊取了出来,见物思人不见人,半年前大家还围桌把盏、相互祝福,而今日"人面不知何处去",今生今世难相见,怎不让感叹这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行文至此,李用才为工作事来协会,自然说到林先生的英年早逝,打开稳拿的网页,全国各地和境外鸽友的唁电数不胜数,让我更感内疚,未能及早知道这一噩耗,未能赶到林先生的灵前,寄托我的思念。

  人死不能复生,但愿真有另一世界。林先生生前有这么多亲朋,那边也一定有不少好友。再次,只能在心底道一句:"林先生一路走好,那边的日子不寂寞"。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