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隐性假说
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一书曾说,隐性性状分布在起源中心。具有隐性性状的信鸽品种往往能保留信鸽某些特殊的性状。与显性假说正好相反,隐性假说的基本论点是:隐性基因控制着信鸽的优良竞翔性状,由于该优良性状属于隐性遗传,在杂合时性状一般不突出,只有在该基因纯合时信鸽才显示该性状,其优良的竞翔特性才能突显。采用不同的杂交方法,F1代中只有极少数能集中双亲优良竞翔性状的隐性基因,并且由于采用杂交方法不同,该对基因可能来自不同的品系,从而获得杂交优势。一般同品系近交配对,隐性基因容易纯合出现隐性(返祖)遗传,但杂交优势相对较弱。因杂交而获得隐性基因纯合的后代竞翔价值比较高,但作育时后代出现的概率却低于近交后代出现的概率。
非隐性特征个体的后代中隐性基因纯合后出现的概率如下所示:
Aa×Aa→aa(1/4概率),
AaBb×AaBb→aabb(1/16概率,
AaBbCc×AaBbCc→aabbcc(1/64概率),
......
假如两对基因对信鸽的竞翔飞行有控制作用,每个基因的贡献(重要性)又不同,且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近交系杂交AaBb× AaBb时,F1的基因型将可能为1/2的AaBb、
1/4的AABB、1/4的aabb,其中获得aabb基因纯合遗传的个体往往将可能是最优秀的。
倘若各基因的贡献值分别如表2所示时,亲本AaBb的该性状值为12+6+5+10=33。F1子代中,AaBb的值为33。AABB的值为6+6+5+5=22,aabb的值为12+12+10+10=44。F1代中,1/4获得隐性遗传的子代有明显的杂交优势,而3/4的却没有明显的优势。实际育种中,信鸽往往生长有某些隐性遗传特征,同时还会生长有其他的显性特征。
表2:各基因的贡献值统计表
显性基因
|
A
|
B
|
C
|
D
|
贡献值
|
6
|
5
|
4
|
3
|
隐性基因
|
a
|
b
|
c
|
d
|
贡献值
|
12
|
10
|
8
|
6
|
生长有不同性状的信鸽如果具有某些隐性性状,其竞翔特性有可能高于全部显性遗传的个体,表现出部分隐性遗传优势;也会出现一种隐性特征胜于另一种隐性特征的现象。
如:
aabbCcDd=(12+12+10+10+4+8+3+6)=65>AaBbCcDd=(6+12+5+10+4+8+3+6)=54
AaBbccdd=(6+12+5+10+8+8+6+6)=61>AaBbCcDd=(6+12+5+10+4+8+3+6)=54
aabbCcDd=(12+12+10+10+4+8+3+6)=65>AaBbccdd=(6+12+5+10+8+8+6+6)=61
自然变异种的特征大多属于隐性遗传特征,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品系或类型互交后引起基因重组出现遗传变异;或受环境条件的作用(如受营养、温度、天然辐射、化学物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信鸽机体内部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中的变化而发生自发突变,或育种中出现的近交返祖遗传所致。适应本地区条件,综合性状良好的自然变异体可能是原有品系中的有利变异,在育种上往往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利用隐性遗传理论,合理育种,再通过选择及其后代比赛试验的育种途径能很快地育成符合竞翔的新良种。
------------------------------------ 万里长江横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