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章介绍了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和实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遗传的基本知识,计算过以对相对性状在遗传中的性状分离比,对分离定律并不陌生,高二数学古典概型的应用中也计算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中的性状分离问题,因此,学生分离定律中的F2代的性状分离的理解和相关计算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
鉴于上述原因,本节重点在于如何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特别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以及分离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另一个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孟德尔实验体现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实验法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方法。
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杂交、测交、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单个的概念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概念图。
通过分离定律的在实践中应用的介绍,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更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为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解释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分离定律的内容、实质和实践意义。会用遗传图解的形式分析遗传过程。
通过介绍孟德尔进行的植物遗传实验过程和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在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离定律的实质。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四、课时:2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教师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第1课时
引言
|
概述必修一的内容,从细胞的生命活动引到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引出必修二的专题--遗传和变异。引导同学回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征。通过同学们熟知的生物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遗传)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引出课题--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
|
听讲,回忆
思考,回答
|
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帮助理解概念
|
孟德尔生平
|
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简介孟德尔生平: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紫茉莉等植物和家鼠等动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现在的科学界对孟德尔有这样一个新的评价: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科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
带着疑问通过课件和老师讲述,了解孟德尔及其在遗传学上的地位
|
初步了解孟德尔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课件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 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 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
带着问题观察图片、思考。
|
复习花的结构,了解豌豆适于做实验材料的原因。
|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利用课件让学生边思考边讲解。
紫花豌豆 × 白花豌豆
(♀或 ♂ ) ( ♂或 ♀ )
F1: 紫花豌豆
(自交)
F2: 紫花豌豆 :白花豌豆
705 :224
3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学生看课件,得出结论
|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如果你是孟德尔,你将如何解释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C),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C相对c是显性的,C和c同时存在时,只显现C控制的性状。
2.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两个亲本的基因组合类型不同。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
3.在形成配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紫花豌豆的含C,白花豌豆的含c)。受精时,雌雄配子产生的F1中,基因又恢复为一对(Cc),表现为紫花。
4.F1的体细胞中的等位基因(Cc),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含C,另一种含c,并且数目相等,比例为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出现3种基因型:CC、Cc、cc,其比例为1:2:1。基因型为CC和cc的个体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叫做纯合子。基因型为Cc的个体由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叫做杂合子。因为C对c是显性的,CC、Cc均表现为紫花,cc表现为白花。紫花和白花的数量比为3:1。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表现型。(在解释中要说明实验中豌豆的数量足够多时才会表现出来3:1的性状分离。)边解释边写遗传图解:
P: CC紫花)× cc(白花)
配子: C c
F1 Cc(紫花)
U
Cc × Cc
F1配子
C c C c
F2 CC Cc Cc cc
基因型比: 1 : 2 : 1
性状分离比: 3 (紫花): 1(白花)
|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结合教师的讲述,理解孟德尔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使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解释
了解孟德尔实验的遗传图解。掌握遗传图解的写法。
|
课堂小结
|
同学们,我们在本节课中了解了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生平,我们沿着他的足迹,重温了他140多年前运用独特的科学思维,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并进行逐代追踪,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找出遗传的规律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科学研究上要有所成就,不仅需要不懈探索与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还学习了遗传实验中的相关概念,请同学们课后把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组成概念图。在孟德尔的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是他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这是他发现遗传规律的关键。那么,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实验该如何设计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听讲,回顾本节知识。了解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几点原因。
|
在总结本节要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总结概括能力。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孟德尔简介
豌豆
严格自花、闭花授粉
紫花× 白花
F1: 紫花
(自交)
F2: 紫花 :白花
705 :224
3 :1
性状: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显性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显性基因(C),隐性基因(c)。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对c有显性作用。
2.基因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4.等位基因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数目相等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纯合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P: CC紫花)× cc(白花)
配子: C c
F1 Cc(紫花)
U
Cc × Cc
F1配子 C c C c
F2 CC Cc Cc cc
基因型比: 1 : 2 : 1
性状分离比: 3 (紫花) : 1(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