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破花开又一春",对于信鸽爱好者来说又是一次喜忧相融的时刻,喜的是自己努力做育的精灵终于可以奋飞赛场,忧的是成败最终有几分。
"三分种,七分养",鸽界这句名言也许会被广大鸽友认同,有再好的种鸽,管理不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绩。而有好的管理二流的鸽子可能会给你成功的喜悦,当然,这要你有足够的精力和丰富的经验做铺垫。
"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不可能你两三天就能把鸽子喂得非常健康,而训却真正应了那句名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也是每到赛季鸽友私训的目的,然而,训也不是永无止境的。鸽子并不知道他在比赛,更不会明白你的心思为你摘金夺银。我们所训飞的目的也是为了让鸽子适应上笼和途中的生活,我们频繁的私训也是为了消除鸽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完成比赛。
但每只鸽子不会以相同的状态呈现给你,所以掌握鸽子的状态是赢得第一步:
1、当鸽子的肌肉呈现粉红色或肉红色并没有皮屑,附着肌肉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而在龙骨上也有红色的斑点出现,主翼羽前端有油斑的出现,眼睛较以前更加明亮,羽毛滑丽握在手中轻而不飘,放在笼中等会抓出腹部有微湿的现象。这样的鸽子去参赛不赢都不行。
2、扒开鸽子腹部看到肌肉呈白色并有皮屑的附着在上,那这只鸽子还需要加大训飞的力度来提升它的状态。
3、如果发现腹部肌肉呈现紫色或紫黑色,眼睛也暗淡无光那表明这只鸽子已经飞累了,并伤及肝脏无法胜任下一关的比赛,需要借助药物的回复来提升归巢的状态。
4、还有一种就是肌肉丰满无皮屑,但肌肉的柔软程度不够好,龙骨上的血点呈暗红色,羽翼上没有油斑的出现,眼睛虽不湿润但无神。这样的鸽子是训飞的"亢奋"状态,也是放飞过度的一种表现,如果送去比赛十有八九迟归,甚至迷飞,这种现象常在难飞的赛事或迟归鸽两三天出现的一种现象。
所以"训"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科学的掌握每只鸽子的状态而定,不知你今天做好了吗?
训放距离的问题。幼鸽的第一次训放应多远合适?训放的距离怎么递增?训放的频率应如何掌握?比利时的赛鸽高手,一般采取第一次路训为8公里,每天可重复两三次。接下来是16公里连训三天、24公里连训三天、40公里连训三天,然后80公里连训五天。赛前三周起,每天早上训100-120公里,晚上训40-60公里,在首场比赛的前两周训一次160公里,赛前一周时训一次220-260公里。期间视鸽子身体状况选择一次80-120公里的定点训练,直到装笼。强豪们认为:除非幼鸽健康下滑或是飞了一次难飞的路训,不然决不应该让每一羽优秀的幼鸽有一天休息的机会。当然,如此训放期间,饮食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很难有效。而台湾一些强豪的幼鸽私训第一次为5公里、第二次10公里,然后在赛线上20公里的地方做密集的定点训放,直至幼鸽出笼后不在盘旋,直线飞归为止。意在这个距离来将幼鸽放醒,否则即使200公里归巢也没有意义,决不会有速度。随后的40公里、80公里、120公里同样如此,待每个点都飞熟后,可转入每日一次的100公里上下的私训。
目前国内的鸽友,用哪种训放方法的都有,也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每位鸽友还是应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训放前期的距离及频率,一般的鸽友都能做到,接下来每日一次(有的两次)的私训,只有条件优越的鸽友及职业鸽舍才能做到。如果随鸽会的公车训放,我们主张最好隔天一次。因公车集鸽均在头晚入笼,赛鸽只能在笼中过夜,拥挤、打斗、颠簸,会直接影响鸽子休息,造成体力不佳,从而可能被某些细菌感染。长期下去,还会造成恋巢*逐步丧失(赛鸽身体的生物钟决定,白天即使在鸽舍内,也是不会睡觉的)。只有那些有条件私训的鸽友,在每日早上装笼,才不会影响到鸽子本身。所以,条件不具备的鸽友不可效仿,即使只能隔日训一次或三天训一次,也不是不可,同样也能有目标的去打好一场比赛,不过在入笼前要严格挑选那些已呈高峰状态的鸽子参赛。而有条件的鸽友(每天私训的)会很随意的拿出数量颇大的选手鸽去参赛,这就是差别。但最终都能达到相同的目标,只不过准备充足的鸽友胜算更大一些,机会较多一些。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付出的辛劳也有不同,最终的收获也会有差异的。